以“开放科学:监测进展,评估影响”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于2025年7月7-8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开放科学实践者,共同探讨开放科学监测与评估的前沿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01 多方合作,成果丰硕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OpenAIRE、PathOS、EOSC Track及开放科学监测倡议(OSMI)联合主办,为全球开放科学领域提供了一个协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会议不仅展示了多个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更标志着PathOS项目总结阶段的发布、EOSC开放科学观测台的正式启动,以及OSMI开放科学监测原则的全球发布。
02 三大核心主题引领未来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Lydia Britto在开幕致辞中将此次会议称为“开放科学运动的全球定义性时刻”。会议围绕三大核心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1.监测应超越“计量”,重在“理解”:超越简单的数据测量,监测应当根植于具体语境,旨在指导改进而非仅仅满足合规要求。无论是通过国家仪表板、机构试点还是全球框架,与会者都强调了因果思维、共同定义和参与式方法在理解开放科学现实影响中的重要性。
2.公平与包容是监测核心议题:会议强调在监测内容和监测方式上都要体现公平性。从全球南方国家在塑造全球证据方面的作用,到能力建设和本地化适应的需求,开放科学只有通过跨层级、跨地区的合作才能蓬勃发展。
3.监测是迭代学习的过程:监测应当是迭代的、不断发展的、共同创造的过程。会议分享的工具、框架和经验表明,开放科学正朝着更具反思性和协调性的进展与影响追踪方向发展。
03 PathOS项目:开创因果分析新范式
PathOS项目作为欧盟资助的三年期项目,致力于更好地理解和测量开放科学的影响。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因果关系的承诺——不仅仅观察相关性,而是追踪开放科学实践如何实际产生结果:什么发生了变化、对谁产生影响、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影响。
项目协调员Ioanna Grypari强调,测量影响需要前瞻性思考、高质量数据和因果推理。仅有量化数据是不够的,理解开放科学是否以及如何产生影响需要与专家洞察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PathOS项目在三年时间里构建了包含范围综述、关键影响路径详细图谱和深度案例研究的证据库,以及包含指标手册、可重用代码和数据集、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和模块化培训计划的工具包。
04 全球监测原则正式发布
开放科学监测倡议(OSMI)正式发布了《开放科学监测原则》,该原则通过对来自42个国家的170多位专家进行全球咨询制定,旨在指导各国和机构建立相关、透明且负责任的监测系统。
原则聚焦三大支柱:相关性和重要性、透明度和可重现性、自我评估和负责任使用。四个工作组将推进开放科学监测工作,确保包容性和全球相关性,特别关注全球南方国家的观点。
05 EOSC开放科学观测站启动新阶段
会议见证了EOSC开放科学观测站下一阶段的启动。该平台是一个数据驱动的政策智能平台,监测欧洲各地的开放科学发展。据OpenAIRE的Tereza Szybisty介绍,观测站提供国家政策、实践和趋势的透明全面概览,完全按照开放设计理念构建,其代码、数据和可视化都采用开放许可证。
06 全球开放科学愿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Rania Sabo介绍了2021年《开放科学建议书》实施进展。该建议书已被194个成员国采纳,是首个开放科学国际框架。首次全球咨询涉及77个国家,在开放获取政策、国家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咨询结果将纳入《2026年开放科学展望》,旨在提供全球进展和挑战的整体概览。
07 展望未来:携手推进开放科学发展
会议最后强调,推动开放科学的真正进展需政策、工具与社区的协同努力。以PathOS、EOSC Track、OSMI和UNESCO为代表的多方举措正在奠定一个更透明、公平、以影响为导向的开放科学生态基础。未来,这一生态将服务于全球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更广泛的社会。
新闻内容来自以下网站,不代表GoOA头条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