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创新与包容的全球开放科学新未来——来自2024年中国开放获取周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4-11-29
作者:肖曼
关键词:创新与包容 开放获取周 开放学术交流 开放数据
20241118日至20日,以开放科学行动|共建创新与包容的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开放获取周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自中国开放获取周举办以来的第11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专委会(CCOS)、开放科学与数字资源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市开放科学国际联盟、开放科学促进联合体共同协办。会议吸引了200多位来自国内外科技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企业的众多专家、青年学者、社会团体,围绕开放科学的最新进展、挑战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与香山科学会议第758次学术讨论会开放科学的趋势与影响紧密衔接,并与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提出的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遥相呼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以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全球南方为核心,彰显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责任担当。香山会议发布的《关于实施开放科学的香山倡议》为中国的开放科学战略描绘了清晰蓝图。

会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形式多样,是一场多元主体交流共享开放科学行动的大平台。会议设置4场主旨报告,1场圆桌论坛,9场主题报告以及6场平行会议涵盖的25个行动报告,5个优秀行动案例展示。17个开放科学工作入选本次活动的优秀行动案例,为开放科学领域的创新实践树立了标杆。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许倞在致辞中强调,开放科学已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议题,关系到全球知识公平、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主旨报告环节聚焦开放科学的全球趋势与核心议题,邀请4位国内外专家做了分享。欧洲开放科学基础设施OpenAIRE AMKE首席执行官 Natalia Manola阐释开放科学与基础设施融合对科研范式变革的推动力。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奈尔先生剖析开放获取在公平与可持续性中的全球挑战与实践创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黄金霞研究员提出,图书馆在开放科学生态中作为连接政策、资源与实践的关键枢纽。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张智雄聚焦知识资源共享,认为开放获取对科研透明性、效率和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圆桌对话环节的嘉宾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奈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研究员郑建程,以及Wiley战略合作与政府事务高级总监张莫依参与讨论。嘉宾们认为,推动开放科学的未来需要多方协同,通过改革评价体系、优化出版模式、强化图书馆功能以及提升国家和机构支持,实现更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科研生态。

主题报告以开放学术交流开放数据与基础设施开放科学治理与工具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开放科学的未来路径和关键挑战。六个平行分会场涵盖OA出版挑战与发展、开放数据与基础设施实践、政策与治理实践、开放学术交流实践、机构知识库发展实践和开放科学生态研究等主题。

优秀行动案例分享包括深时数字地球(DDE)中国节点的实践、电化学领域的开放科学应用、畜禽养殖业数据应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科交叉沙龙、OpenGood 案例集等,这些案例不仅凸显了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的创新实践,也促发了多方合作的可能性。本次大会评选出17个中国开放科学优秀行动案例。

image.png

本次会议,形成开放科学下一步行动的方向:

1.构建全球协作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

2.推动政策创新,加强开放科学治理体系建设。

3.推动开放获取出版的创新发展。

4.图书馆是开放科学生态的重要枢纽。

5.倡导文化变革,培育开放科学的学术生态

6.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扩大开放科学的社会影响力

7.深化中国的全球引领作用

8.实现科技成果的普惠化和可持续发展

正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细文主任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开放科学提升了科学研究的效率与透明度,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全球南方受益提供了有力支持。呼吁各界携手努力,共同构建开放、创新、包容的科学生态体系,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