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

专家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科学社会学、创新的社会学研究、风险与灾害的社会学研究、教育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劳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统计方法等。

专家观点

出版物

[1]赵延东、李睿婕、何光喜. 2018. 新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社会功能分析. 《中国软科学》, (6)

[2]卢阳旭、赵延东. 2018. 灾后住房重建中的家庭、社区和政府动力机制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3]邹宇春, 赵延东. (2017). 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信任?——资源机制与交往机制.《 社会科学战线》, (5): 200-206.

[4]赵延东、廖苗. (2017). 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在中国. 《中国软科学》. (3):37-46

[5]赵延东、张娟娟、薛姝. (2017). 我国科技政策研究中社会调查方法应用的回顾. 《科学学研究》. 35(1):16-24

[6]赵延东、李睿婕. (2017). 使用定位法测量个体社会网结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6-42

[7]赵延东、马缨、 廖苗.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女性科学家成长发展的政策及其效果. 《中国科学基金》(5):403-409

[8]何光喜、石长慧、薛品、赵延东.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科学界的形象——基于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科学基金》(5):417-424

[9]石长慧、赵延东. (2016). 用信息技术缓解“留守儿童”难题. 《当代广西》, (5):61

[10]赵延东、洪伟. (2015). 承担企业科研项目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什么?. 《科研管理》(12).

[11]薛品、赵延东. (2015). 青少年职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研究. 《教育学术月刊》(11)

[12]石长慧、王卓妮、赵延东. (2015). 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科学学研究》、(9).

[13]李锋亮、赵延东、 W.J.Morgan. (2015). 工作找寻的强度、成本与结果——基于硕士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5)、18-24.

[14]曹玉娟、杨起全、 赵延东. (2015). 新周边形势下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广西实践. 《中国科技论坛(3)、155-160.

[15]赵延东. (2015). 培育应对特大型城市风险挑战的社会资本. 《探索与争鸣》(3)、27-29.

[16]何光喜、赵延东、薛品、张文霞,2015,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六城市调查数据的社会学分析,《社会》,第1期

[17]李路路、李睿婕、赵延东,2015,自然灾害与农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革---对汶川地震灾区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18]薛品、赵延东、王素,2015,青少年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科技论坛》,第3期

[19]张文霞、石长慧、王东明、黄莎琳、赵延东、马缨、邓大胜 ,2014,引导科技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中国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课题组调研报告,《中国人才》,第11期

[20]杨璐、 何光喜、 赵延东,2014,我国农技推广人员的高职业忠诚度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第12期

[21]洪岩璧、赵延东,2014,从资本到惯习:中国城市家庭教育模式的阶层分化,《社会学研究》,第4期

[22]卢阳旭、何光喜、赵延东,2014,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邻避”事件: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23]马永斌、 赵延东,2014,社会网络对有机食品选择的影响,《科学与社会》,第4期

[24]卢阳旭、 何光喜、 赵延东,2014,科技工程社会风险治理须重视,《发明与创新: 综合》,第4期

[25]赵延东、洪岩璧,2014,影响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因素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5期

[26]赵延东、 杨起全,2014,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及其在风险治理中的角色,《科普研究》,第5期

[27]李强、 赵延东,2014,科技与教育结合的新典范——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的发展与挑战,《高科技与产业化》,第5期

[28]何光喜、赵延东、杨起全,2014,我国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初探——对科研人员经费集中情况的分析,《中国软科学》,第6期

[29]李强、 赵延东,2014,迅猛发展的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中国科技术语》,第6期

[30]李强、赵延东、何光喜,2014,对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第7期

[31]李强、 赵延东、 何光喜,2014,对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第7期

[32]张文霞、 石长慧、 赵延东,2013,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流动,《高科技与产业化》,第12期

[33]赵延东,2013,把灾后需求评估纳入灾害响应体系,《中国国情国力》,第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