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科技创新工作

实践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创建时间:2018
开放科学要素:开放数据、开放数据基础设施

利用数据进行的开放科技创新工作,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工作。该专项于2018年1月立项,执行期5年,目标是建立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促进地球科学研究及社会经济建设,构建智慧地球的重要举措。地球科学大数据,涵盖地质基础数据、矿产数据、物探数据、化探数据、遥感数据、地质灾害数据、环境数据、水文地质数据、测绘数据等。2021年,该专项取得卓越成果:9月,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针对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18个具体目标,汇集26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9月,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在京成立,这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11月,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英文简称SDGSAT-1)发射升空,这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由该先导专项研制。该卫星在轨运行后,其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进行共享,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为缩减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做出表率和贡献。

28.png